从88706.blog.163.com迁移来,无奈网易博客的凋零。

札记195:识破

读过《道德经》之后,休息时段再翻《传习录*下》。阳明先生一直在讲心讲意,随意着落处格物。有些回答说修久了便知。觉得有些粗(也许前面讲了我忘了),这好比说徒步“走过了才懂的”,没错的,但如果有详细的路书,又有人肯看,岂不少走弯路?行走时也可留意更多不容易看见的景象比如文物的历史文化信息。

心与意,琢磨来去,就是个思想问题。思想,形成了判断与认识,就好像由摄影机摄取素材之后,加工整理出每个人头脑中对世界的图像或地图。

关于“认识”的认识,即对人的认识的研究,佛学有专门的著作,叫做《唯识论》,听说复杂深邃细腻。自然是了,要研究自然界最复杂的生命,人,而且是人的居心叵测的、海底针一样的意识。网络上找来南怀瑾先生的录音听,又搜索到了有心人整理的录音文字记录——有好多对我来说陌生的名词。新领域,必有名词新定义,象路标一样引导,才容易一些进入其间。

这样边听边看,若干次在第一、二节课反复后,终得机进入。这情形好像是拿着一块石头,外面翻来翻去敲敲打打,终于发现一个缝隙。读到第十六课后(后来大部分读文字,比听课快了起来),想把这笔记也搬到网上来,好东西要分享,于是动手写个类似“前言”的东西。

认识的研究,就是认识论,这是科学,其中有严密的论证和逻辑的思辨,用“格栅”将人的思维系统分门别类揭示出来,再一层层地向深处拨开,好像游戏的通关一样。只不过这里通的是认识关,过一关认识深一层。有意思的是,我们在用认识的能力过认识的关,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地认识自我的能力?阿波罗神谕说要“认识你自己”,那就是能够认识了,不过很难,因此才为神谕。在认识的丛林中,没有路书极易迷路,以至于转不出来,所以要入但慎入,之前请认真研读路书。

柏拉图有个山洞观影的说法,我不曾读到更细致的论述。他说我们所看见的不过是物的投影,非真实相。姑且把人的眼睛以及其他的感官系统当作照相机去理解,角度、光影不同,“成像”不同。一个人站在那里,美丑胖瘦,所见不同;一盘菜的酸甜苦辣,口味不同。物同“识”不同。识破,才能拨开迷雾可见真相?比如盲人摸象中的旁观者综合信息成全象?再推高一步呢?更上一层楼,穷尽千里目,各种像比较起来,一览众山小?

层层拨开,上到高处,对世界的认识,见识的丰富程度,见地深厚,是有差别的,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人生是值得的。这句话本身也是一种认识,或者叫做信念——类似被证明了的对人类有极大用处的物理定理,又如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念念不忘这些信念,写成座右铭置于面前提醒自己,一来这是聪明的选择——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二来,信,可以训练专注的能力,专心致志才能格物致知,如绝壁攀岩,心无暇旁骛才能登顶。

无论对外界的认识,对人自身的认识的认识,还是在这么多的认识中做出优劣评判的选择即信念,都是脑神经的功能,即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哪里来?有根(七),何以有此根(八)?......一个人的目光何以深邃悠远?再上层楼,望断天涯路。仰望星空,也有这个作用。意识的空间可以层层递进到深邃的程度,深邃亦如夜空,就是悠远。

关于所见都是幻像或影像容易理解,你看人人所见不同,且自己心情不同所见也不同,即便还是那只猫。境由心生,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些都是常识。因此,“诸法唯识”,法本因不同的识而生,解决的也是识的问题。哲学宗教都是“认识”问题,判断大致接近,不过“出来”的方法路径有别而已。

关于“一切唯心”,何以转物点石成金?电视里的大力士举得起重物,掰得弯粗铁棒。此力量是什麽?从哪里来?能量?火焰可以融化铁。

认识论的研究,不仅仅是哲学(思考)和科学(实证)的问题,更有让生活得幸福的价值。比如遇见失意之事沮丧,若明白我们可能只是看见了大象的一条腿,若能因此“转念”一想,转着去看这件事,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发现?这是在空间上转。在时间上,此事之成因,与此关联的前一件事?后一件事?能到这一步,豁然开朗(空间出来了)。再进,前事何因?却原来在我的那个念头上,那个念头不是偶然,是常常有的,于是被归类为那种念头。老是坏事,让自己被动,那可否“克服”了它?克之服之。好多啊。一个一个来。或者若肯学习,读书,你所面对的绝非第一次出现在人类历史上,早已有过早被总结,纷繁念头已经被归类整理,如《唯识论》总结,烦恼之根本类别不外乎那么几种。物理世界可以被研究,认识世界为啥不能?也不神秘。物理世界可以探索宇宙太空,认识世界为啥不能层层境界“天外有天”?研究物质世界,研究物质世界的表现如音乐艺术,也研究我们为啥研究为啥能研究。不过用认识来认识“认识”,此中内视的能力,需要一些特殊的条件,物质的如生存自由时间自由,精神的如钻研的喜好乐于上下求索。不过容易的是我们有极其便利的观察和实验对象,就是我们自己。透过自己研究人类,著名的如蒙田。人,总之是人,其中有共性。那些共性,就是科学的,此即唯识学。

那世界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其实不关这个话题什么事情,如同做一个科学实验一样,人类研究“认识”而已。

我们来研究一个人的认识世界,得放在时间轴上按成长顺序里分部研究:

· 生:“一娘生九子,九子个不同。”人因何不同?
· 长:心由境造,不同的家庭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如何成长?格物攀缘而致知。如何格物的?从哪些“管道”获取什么样的信息?
· 成:能不能在某一天醒悟?明白境由心生。识破认识的影像性质,懂得“转念”一想?
· 持:明白了道理,能不能做到?坚持?为什么要有坚定的信念?如何坚定?

· 死:不知生焉知死?不知死焉知生?生命里不可避免的死亡又是怎么一回儿事?以上研究形成的理论,在死,终止的时候如何应用解释的?生死循环?还是人死如灯灭?讲事实摆道理吧。

有问题就会研究。研究就需要概念和定义,然后归纳现象总结出道理(定理),是为理论。

那到底唯心还是唯物?我们分别看。

个人成长,不能不借助物,格物致知,甚至受制于物或物的等价物的钱,不过终究心态决定一切,财富多少不能决定幸福,因此,心更重要。

整个世界,放眼历史长河,也还是心要紧:其一,历史书上记录的大事情,不过是帝王心的起起伏伏;其二,地球上的种种人造物,也是科学家的认识或人民群众的劳动;其三,地球上消失的物,也因为贪婪的强大的人心。进入基因时代,未来《三体》小说描绘的时代,不知道世间还能不能找到非人造物。至于山川河流与人心的关系,复杂。不过古有愚公移山的传说,今有“四十岁以后的相貌由自己决定”的常识。

唯心还是唯物?我们就别进入“主义”了,世界很大,拥抱整个世界吧。更别说“主义”纯属唯心,纯属选择,纯属口号级别的遮蔽思考的条条框框。我们只把“认识”当作研究对象,让能思考的探照灯在扫视外界金山银山的时候,也转回来照亮自己,很有趣。

怎么有趣了?累不累啊。

你想啊,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或世界,有吸引力吧。要征服,得有非同一般的认识能力,就像宝剑一样。宝剑锋从磨砺出。研究自己认识的过程,就好似在磨砺宝剑。认识自己的认识,就是在识别自己的认识的特性,是宝刀还是宝剑还是板斧,不同器具用法/招式不同。物有差别,人的认识自然有差别,唯其恰当使用,才能事半功倍。如此有功和得利,是不是值得研究研究?

好,再进。拥有了宝剑,驭剑之手是不是也很重要?否者误伤了自己。所以,言到快意时当止。止在何处,那就是用剑的纪律。

认识的主人是谁?心。心是核,如树木的种子。好了,打住在上一句的“止”上吧,够用了,够抓了。抓些什么,食物?实物?钱?事?理(实验室)?企业?有的抓,就好。闲了,捉自己的念头玩。

最后,以一个问题结尾:这一生,你可曾见过自己的眼睛?



文字部分有70多万字,整理者辛苦。链接如下:



来源:88706

评论

© 88706的博客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