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8706.blog.163.com迁移来,无奈网易博客的凋零。

阅读145:帛书

帛书bó shū,写在缣帛上的文字;用缣帛写的文字或书籍。

《墨子·尚贤下》:"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以遗后世子孙。"


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20余万字的帛书和竹简,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如《老子》、《周易》等传世文献,也有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书、医书,还记载了养生方、房中术等,堪称"百科全书"。这些帛书和竹简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为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关于《道德经》的版本,可能有数十种之多,其中:


  • 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浙江书局重刊华亭张氏原本(简称“王弼本”、“王注本”、“王本”);  王弼(226--249),魏晋玄学理论奠基人。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金乡)人。王弼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是东汉末号称“八俊”之一、身为荆州牧的刘表。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深得当时名士赏识。王弼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正始中,大将军曹爽擅权,王弼补台郎。正始十年(249),曹爽被杀,王弼受案件牵连丢职。同年秋天,遭疠疾亡,年仅二十四岁。
  •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甲、乙本(简称“帛书本”);
    •     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十多万字的帛书,包括先秦著作多种。其中,出土《老子》写本两种,分别称为甲本和乙本。《老子》甲本和卷后的四篇古佚书合抄成一个长卷,均无篇题,共四百六十五行、一万三千多字,字体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接近篆体。书中不避汉高祖刘邦讳,抄写的年代,可能最晚在汉高祖时期。《老子》乙本和卷前的四篇古佚书抄在一幅宽帛上,折叠的边缘出土时己经残断,分成三十二片。《老子》乙本无篇题,四篇佚书均有篇题。字体为隶书,共二百五十二行、一万六千多字。书中避汉高祖刘邦讳,将“邦”字改为“国”字,而不避惠帝刘盈讳,抄写年代可能在惠帝或吕后时期。这两种《老子》写本,距今己有两千多年的时间,是当时所能见到的《老子》一书最古的本子。
    •       今传《老子》的上下两篇,基本上都是《道经》为上篇,《德经》为下篇。在帛书本出土以前,这几乎是毫无疑义的。帛书本出土以后,人们开始对今传《老子》的上下篇次提出疑问。因为帛书《老子》甲、乙两本均为“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而且都不称经。这与今本的次序正好相反。章次与今本相比也存在一些差异。
    •        帛书《老子》,向世人展示了《老子》文本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另一种形态。帛书《老子》既没有分章,通篇文字划分为“德”、“道”两部分,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不过,《老子》甲本第二部分的文字中间频繁出现黑点,其中,一些恰好标注于通行本章节的起始处。这说明,在马王堆帛书本抄录时,《老子》的章节划分还未确定。从帛书《老子》甲、乙两本的字体和避讳等情况推断,它们是抄写于汉代两个不同时期的版本,其形成当在战国中期以后。帛书本《老子》确定了《老子》文本发展史上“德”前“道”后的格局,使《老子》一书日臻成熟,开始体系化。
  •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组竹简本(简称“竹简本”、“简本”)。
    •  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一批竹简,其中,有一部分是《老子》写本,整理者按竹简字体、形制的不同,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组,简文的总字数只相当于传世本五千余言的三分之一左右。竹简本《老子》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与帛书本及通行本有很大不同。
  •     竹简《老子》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老子》抄本,它的出土对于解决与认识老子其人其书,对于解决与认识道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校勘多种传本《老子》的文字,对于重新认识先秦古籍文献的流传与演变等等问题均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经》的注释作品很多。


  • 先秦至六朝:王弼《老子注》
  • 初唐至五代:李荣《道德真经注》唐玄宗《道德真经注》《道德真经疏》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
  • 两宋至元代: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道德真经注》宋徽宗《道德真经注》江徵《道德眞经疏义》章安《宋徽宗道德眞经解义》苏辙《老子解》吴登《道德真经注》其中历代注疏唯唐宋最多总体理论也颇为精深,故不一一列举。
  • 明代:憨山大师《老子道德经憨山注》
  • 清代:黄元吉《道德经讲义》魏源《老子本义》《论老子》
  • 现代: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任法融《道德经释义》韩金英《内在小孩解道德经》[6] 
评论

© 88706的博客 | Powered by LOFTER